当前位置:首页 >
威县发展优质梨产业种植面积10万余亩,带动3万余农民增收,近2万人稳定脱贫 绿了田园富了百姓
来源:邢台日报 发布时间:2019/8/7 10:27:03 浏览次数:
时下,走进威县袁家庄村梨园内,1000多亩梨树长势喜人,枝条上挂满了翠绿的梨果,梨农正在抓紧农时采摘。
村民袁运壮是该县第一批梨树种植户,受益良多:家里7亩耕地流转给梨园,每年每亩地租金1000元左右;他和妻子到梨园打工,两人每年工资可收入近4万元。“短短三四年间,俺家实现脱贫致富,女儿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多亏县里的‘扶贫梨’。”袁运壮说。
威县地处黑龙港流域,多盐碱地,土地沙化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种庄稼,村民多以种植棉花为主。2013年初,威县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邀来国内多位林果专家,实地调查、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在该县西沙河流域建设打造梨产业带,启动了威县“西部大开发”。
为提升梨产业发展水平,该县专门成立了梨产业园区管委会,统筹土地流转、农业招商、资金整合等工作。威县还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联合建设河北省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威县试验站,并在相关村镇配备了梨产业专职干部和技术人员。
“现在种梨非常讲究,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来。”袁运壮说。威县大力发展标准化梨园,编制绿色A级梨标准化生产“一标五规一方案”,制定“六个统一”“八大程序、三十道工序”等建园标准,从企业入驻开始,经过苗木繁育、起步建园、生产管理到包装销售、贮藏加工、市场物流等,都严格执行绿色A级生产标准化。
经过多年培育,威县西沙河流域发展优质梨产业种植面积10多万亩。在第18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翠威”牌雪青梨荣获“梨王”称号,成为纪念抗战活动“阅兵梨”。威县先后引进陕西海升、河北龙集、河北国苈等40家龙头企业,组建农民合作社120个,发展种植大户34个,建成标准化梨园200个。该县将梨产业带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实行“资本到户、权益到户、效益到户”以及“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股份制扶贫模式,带动3万余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近2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以梨为媒热了乡村游
“树多了,风小了,村庄美了,百姓笑了。”袁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郑继奎说,茶余饭后,群众习惯到梨园里去转一转,就跟逛公园一样。
立足于梨产业优势和资源特色,威县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环境,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了袁庄、草楼等省级美丽乡村,初步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梨果特色小镇框架,借助每年一度的梨花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将绿色梨产业带打造成了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摘果、冬可踏雪的乡村旅游景区。
前不久,威县龙集梨园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威县第四届梨花节暨花海马拉松赛在这里举行,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比赛现场,随着发令枪鸣响,来自山东、山西、北京和省内的几百名选手跑上10多公里长的花海赛道,参加半程马拉松赛。随后,3公里迷你马拉松跑开赛,由当地干部群众组成的近千人参赛。众多游人集聚在主会场周围,或欣赏文艺演出,或在花海中拍照留念,或品尝特色美食,或选购农特商品。“在花海中奔跑是难得的体验,虽然没拿到名次,但也很开心。”来自山东的张乐冲过终点后开心地说。
目前,威县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梨花节暨奔向“梨想”迷你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吸引省内外游客近40万人。“我们谋划举办梨花节,目的是推进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商黎英说。
威县草楼村位于西沙河流域,村头遗留了许多土包,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座矗立着的草楼,因此得名草楼村。抗战时期,不足千人的草楼村竟有二百多人参加战斗,二十多名村民壮烈牺牲。为感怀革命历史,梨花节期间品香茗、听快板,以快板传唱红色精神;古家具陈列店、古芳斋等建筑与古玩市场相呼应,为草楼红色旅游增添新的内涵。
威县县委书记安庆杰表示,通过打造梨产业,威县走出了一条平原县林业发展的新路子,激活了现代农业崛起的新引擎,梨园不仅绿化了生态环境,还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目前,威县正在规划威梨小镇,筹建梨博物馆、世界梨博览园,致力打造现代农业、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中文域名:邢台市农业农村局.政务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