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邢台市产业扶贫典型——平乡:千家万户手工业 脱贫致富奔小康
来源:产业扶贫办 发布时间:2019/11/28 13:45:11 浏览次数:
近年来,平乡县依托县域产业走出了一条“千家万户手工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一、精准谋划,贫困户想干啥就帮啥
平乡县结合县域产业,把现有的自行车、童车、纸制品、电子件等产业优势转变成扶贫优势,扶持引导企业把技术标准、操作流程、资本投入等要求不高的、适合分散加工的产品和手工环节分离出来,转移到贫困户家中完成。在实践中,还根据群众的不同意愿和条件差异,探索推行“三条致富之路”,贫困户愿意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就帮助他们做什么。一是纯手工模式。针对“一穷二白”的特困户,指导帮助他们从事安车座、糊纸盒等手工活,不用任何投入,没有门槛,挣个手工钱。节固乡北周章村冯建科身体不太好,和妻子在家糊档案盒,每天能挣一百多,2017年已经稳定脱贫。二是技术加工模式。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由政府扶持提供设备、免费业务培训,扶持他们搞布套加工、焊车篓、灌电容、组装打气筒等技术加工,挣钱多又体面,每天少则四五十,多则一百元。寻召乡逯马鲁村逯华科,通过扶持开始在家组装打气筒,现在已经带动2户贫困户、3名贫困群众就业,忙时每人一天能挣60多元。三是统筹合作模式。对于有少量资金和资源的贫困户,通过成立合作社、整合使用帮扶资金等,组织贫困户抱团闯市场,降低了风险,增强了脱贫信心。
二、三级龙头带,实现全覆盖
针对贫困户越穷越怕,求稳怕冒险的心理,我们通过积极协调县、乡、村三级龙头企业,让他们带着贫困户一起干,手拉手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是培育县里大龙头。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为了脱贫干”,千方百计培树龙头,并制定帮扶政策,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平乡依托项目和园区,在该县明确了19家龙头企业,仅“好孩子”集团一家企业,就直接安排900多贫困人口就业,还带动周边10多个贫困村50多家企业配套生产。这些龙头带动配套企业、带动吸纳近2000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二是发展乡里专业村。根据平乡实际,把该县划分成56个手工业片区,在每个片区重点培养打造专业村,依托专业村再带动周边村。目前在河古庙镇、丰州镇等4个乡镇,依托自行车、童车产业,扶持形成布套、鞍座、车筐等26个手工业加工片区;在节固乡、寻召乡,依托纸制品、电子件2个产业,扶持形成纸盒、电容、密封件等21个手工业片区。现在,可以说“家家是车间,村村是工厂”。大刘庄村,通过发展布套加工,不但脱了贫,还建成了河北省美丽乡村。三是培树村里示范户。在每个贫困村,优先扶持3—5个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且有一定发展基础的示范户。再通过他们一带二、二带三,带动亲朋、邻居一大圈。家庭手工业,妇女儿童、白天晚上、春夏秋冬都能干,不少老人都是领着养老金、低保、打工三份钱,生活越来越体面。平乡镇焦家庄贫困户杨同民,通过组装儿童电动车导线,现在又带动周边20多贫困户,其中还包括一名残疾人贫困户。目前,该县已经培树了310多户示范户,惠及贫困群众2200多名。
三、政策有保障,脱贫没商量
为吸引更多贫困户加入到家庭手工业脱贫致富大军中来,该县成立县脱贫调度中心,对该县扶贫工作,实行“安排部署一个令、工作要求一口清、资源共享一张网、资金整合一盘棋、任务考核一本账”“五个一”工作机制,书记、县长双组长,顶格配人,集中办公,凡是涉及扶贫的事,在该县一路绿灯。专门出台《贫困户购买加工机械、原材料补贴细则》,帮扶贫困户发展家庭手工业。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多万,作为刚性投入,并整合各口帮扶资金,对技术、设备、培训等,统一调配、集中投放,把钱用在刀刃上。贫困户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到村到户到人头,确保不漏一滴油。
该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19.64万元,扶持了78个贫困村2159户贫困户通过手工业实现了脱贫。平乡县“千家万户手工业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做法,成为省市样板,先后3次在全省做典型经验介绍。新华每日电讯、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对平乡县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多次报道。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中文域名:邢台市农业农村局.政务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