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玉米背后的科技突围与丰收希望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3 9:26:07
10月23日,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里金粒翻滚、机器轰鸣。这里正对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成果“中单1130”的百亩示范方进行严格的现场籽粒机收测产。
当收割机完成最后一行作业,经过严谨的籽粒称重、水分和杂质测定后,测产专家组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汤继华现场宣布:“实收面积6.18亩,鲜籽粒重量8158公斤,折合14%标准水分,实测亩产1086.2公斤。”站在人群中的种粮大户秦希民,黝黑的脸上绽开了朴实的笑容,他今年试种了100多亩“中单1130”,“明年我的500多亩地,全都种这个品种!”
今年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气候堪称一场严峻的“压力测试”。播种后苗期遭遇干旱,考验着品种的耐旱能力;进入生长中后期,又从9月中旬开始遭遇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其间还穿插着几场突如其来的大风。这样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导致部分玉米品种出现了倒伏、穗腐病和授粉不良导致的“花粒”现象,产量和品质也受到影响。
走在“中单1130”的百亩示范田里,看到的景象却令人振奋:植株整齐划一,茎秆挺拔有力,穗位均匀,浅绿色的叶片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发达的根系牢牢抓住土地。
“前一段时间我们这儿刮了一场大风,有的品种出现了倒伏现象,我这片地,这个品种一棵倒伏也没有!”秦希民对这一点尤为满意。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明顺指着植株基部解释:“这个品种的根系非常发达,能看到有两层甚至三层气生根,抓地特别牢。有的品种只有边行根系发达,但这个品种即使在田块中间,根系依然强壮。”这份“站得住”,源于品种本身优异的抗倒伏基因与健壮的植株构建。
这份“坚韧”从何而来?李明顺道出了背后的育种过程:“我们利用了热带、亚热带种质来改良母本和父本。简单地说,外引美国种质适应机械化、产量高,热带种质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具备耐高温、耐盐碱的特性。我们通过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将二者的优势精准聚合于本土化种质中,让这个品种既能高产,又能应对多种逆境。”
除了抗倒伏,其抗病性也经受住了今年高湿环境的考验。北京丰度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丰度高科”)研究院副院长贾维强介绍,“今年黄淮海雨水多,茎腐病(青枯病)和穗腐病高发、频发,但这个品种的抗病性较好。你看它们直到现在仍是‘秆青籽黄’,站秆能力强,这为机械化籽粒直收提供了极大便利。”贾维强告诉记者,“一旦发生茎腐病,植株会提前枯死,一遇风雨就倒伏,只能人工捡收,成本剧增,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中单1130’有效规避了这个风险。”
一个优秀品种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科研智慧与市场实践深度融合的结晶。“中单113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旗下北京丰度高科战略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是科企合作新模式结出的硕果。
“双方在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人才培养、技术探索以及知识产权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贾维强说,这种深度融合的“科企合作”,打破了以往科研与市场脱节的壁垒,让科研院所最前沿的育种技术、最丰富的种质资源,与企业庞大的测试网络、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推广能力紧密结合,最终以“科技创新+产业推广”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中单113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优质抗逆育种团队精心选育的成果。团队负责人李新海介绍了“中单1130”的选育过程:“这个品种的母本,继承了原有国内优秀种质‘郑58’的矮秆特性与基础产量,在此基础上重点利用热带种质来提高其抗逆性。对于父本,同样在保持本土化种质适应性和产量配合力的同时,着重导入热带种质资源来强化其耐逆性。因此,‘中单1130’的抗逆能力,是父母本双亲协同抗性改良的结果。”
理论上的优异性状,需要在成千上万个杂交组合中经过严酷的、接近生产实际的“大浪淘沙”。依托北京丰度高科在全国布局的强大而高效的测试网络。“我们像是进行一场海选,”贾维强说,“科研团队提供大量具有潜力的‘选手’(杂交组合),我们则将其置于全国不同生态区、不同生产条件下进行‘实战演练’(测试)。我们从科研潜力和市场应用的双重视角共同评判,最终,‘中单1130’以其产量高、表现稳定、抗性突出等优异性状脱颖而出。”这种“科研引领+市场验证”的双轮驱动模式,确保了品种在诞生之初就兼具高科技含量与高市场适应性,避免了“实验室里的好品种,农民田里的哑巴亏”的困境。
好种子必须匹配好的种植方法,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增产潜力。“中单1130”配套了“两良结合”(良种+良法)的全程高产高效栽培与植保体系,这套系统化方案如同为其量身定制的“成长手册”。
“我们围绕玉米‘保苗、保株、保穗、保粒’的目标,重点抓住了五个关键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从锋在田边向观摩者详细介绍,“一是播种前的精细整地与有机培肥,这为种子萌发创造肥沃舒适的‘温床’;二是利用北斗导航实现精量播种,可以确保每一粒种子都落在最合适的位置,出苗整齐一致;三是田间采用宽窄行种植,明显改善群体通风透光,减少植株病害发生;四是做好全程的精准水肥调控,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分期施肥,前期及时补充了微肥;五是在玉米6~8片叶期,进行精准的化控处理,优化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此外,从播种前的种子包衣预防苗期病虫害,到生长中后期利用无人机进行“一喷多促”,全程的绿色防控技术保障了植株健康生长。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刘鹏在测产后评价:“这个品种株型紧凑,耐密性非常好,抗热抗病能力突出。尤其是在今年前期旱、后期涝的特殊气候下,黄淮海地区亩产还能稳定超过900公斤的品种就是表现优异的好品种,‘中单1130’不仅做到了,还突破了吨粮大关,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抗逆性和高产稳定性。”
秦希民的账算得最明白:“我去年种的其他品种,亩产大概在七八百公斤。今年第一次种这个品种,结果亩产过了吨!这增产是实实在在的。”他特别看重的是品种在逆境中的稳定表现,“今年连阴雨这么久,它几乎没发生穗腐病,而且抗倒伏,让我能按时机收,不然人工成本不得了。”
贾维强透露,今年“中单1130”在河南新乡市、鹤壁市、民权县以及山东德州市等地布置了多个百亩示范方,经测产亩产均在870公斤以上,部分田块接近甚至超过1000公斤。“农民和种业公司最终要看实打实的表现。他们认可了,这个品种就能真正落地生根,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支撑。”李明顺说。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中文域名:邢台市农业农村局.政务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