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 物价 病虫

梁昇先:把村民培养成“土专家”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9/17 9:40:29

       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梁家村,只要提起梁昇先,村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常常蹲在田埂上,手捧农作物凝神细看,仿佛在与土地对话。这个从搬迁村走出来的带头人,用十年光阴深耕高原农业,以科技创新唤醒土地活力,带领村民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地上,蹚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时间倒回2013年,彼时的梁家村还面临着交通不便、干旱缺水的困境,生态搬迁完成后,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让村民时常为地里的收成犯愁。时任村“两委”会计的梁昇先看着账本上微薄的集体经济收入,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党员就得带头闯,不能让乡亲们守着土地受穷。”2014年,他牵头成立湟中茁壮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率先流转村里3600亩土地,将曾经“靠天吃饭”的零散地块,整合打造成集约化种植的试验田,为梁家村农业发展按下“重启键”。

  可高原农业的坎,远比想象中的难跨。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传统作物产量始终上不去,这成了梁昇先和村民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别的地方能种好,在高原也可以。”抱着这样的想法,梁昇先带着村民一头“扎”在田里:白天反复试验改良地膜覆盖技术,调整水肥配比;晚上围坐在一起研究农技资料,琢磨着引进番茄、鲜食玉米等经济作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合作社试种的鲜食水果玉米迎来丰收,亩产达到普通玉米的2倍。算完收成账,社员户均增收6000多元。“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种菜的劲头更足了!”村民张大哥语气里满是激动。

  初尝甜头的梁昇先并没有停下脚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咱高原得有自己的好种子。”他始终记着当会计时帮村民算种子账的日子,深知优质种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主动对接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把专家团队请到田间地头,搭建起“产学研用”育种体系。经过反复调试优化,传统育种周期被缩短一半。如今,合作社600亩标准化育种基地年产优质种子4500公斤,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了稳定种源,更彻底解决了村民种什么、去哪买的心头难题。

  作为党员,梁昇先常说:“富了不算本事,带富才是能耐。”在土地流转上,他定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规矩,让村民既能稳稳拿到地租,又能到合作社务工挣钱。2024年,合作社仅土地流转费就发放76万元,劳务报酬支付80万元,2000多人次在合作社挣到了工钱。更重要的是,他手把手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把普通村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现在村里的种植能手,个个能看懂农技手册、会操作智能灌溉设备,一支“带不走”的乡土技术队伍就此成型。

  凭借着对高原气候的精准把握,梁昇先带领团队把高原的“冷凉”劣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利用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特点,培育出的冷凉蔬菜口感好、品相佳,一上市就成为北京、上海等地市场的“香饽饽”,不仅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还擦亮了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名片。

  这些年,梁昇先的记事本里记满了土地相关的“收成”:2017年合作社获评AAA级示范社;2020年基地拿下“全国绿色原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称号;2024年拿到青海省科技型企业证书……但在众多荣誉中,他最看重的,还是村民账本上逐年增加的数字。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根本在土地,核心在农民。”梁昇先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个从搬迁村走出的“新农人”,正带领梁家村,在高原大地上续写“土里刨金”的新故事,让曾经的搬迁村,一步步蜕变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中文域名:邢台市农业农村局.政务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