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 物价 病虫

六次援非,十年坚守 ——记农业援外畜牧兽医专家胡小全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9/4 9:59:00

     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项目蓬勃开展,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中国向非洲多国派出多个农业专家组,来自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农业农村局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胡小全便是其中一员。

  在尼日利亚农场做畜牧技术指导,在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学院当兽医教师,在莫桑比克任农业专家组副组长、畜牧兽医专家……先后六次、援非十年,农业专家胡小全克服生活饮食、语言沟通、工作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困难,毫无保留地把先进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人民,为非洲农牧业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援尼日利亚:新的工作起点

  2004年,中国原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农技人员参加“中国—尼日利亚农业南南合作”第一期项目。

  “我当时刚毕业没多久,对世界充满好奇,觉得去非洲工作的机会很少,既然有机会,就应该抓住试一试,增加自己的阅历。”胡小全通过层层选拔,成为贵州少数入选该项目的人选之一。

  2004年5月,胡小全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尼日利亚约贝州的格拉姆农场成为了他的援非第一站。“作为技术员,我在尼日利亚格拉姆农场工作,负责解决当地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然我也和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参与了实践活动。”胡小全介绍道。

  “鸡场卫生状况差、管理水平低、效益低下。”这是胡小全对他负责的格拉姆农场的初印象。结合自己专长,胡小全从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入手,改善鸡场现状:按生产流程对育雏和育成车间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示范操作,讲解要领,向饲养管理人员传授防疫、断喙等技术;引导饲养员每天定时查看鸡的采食及饮水情况,观察鸡的健康状况;向饲养管理人员讲解鸡病诊断技术、病鸡剖检技术……两年下来,格拉姆农场发展成为集种鸡饲养、孵化、育雏、育成、鸡蛋生产和饲料加工为一体的企业。同时,胡小全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特长,为农场设计了各种生产管理的报表和统计表格,建立健全了生产技术资料,还利用电脑帮助农场解决饲料配制难题,降低了饲料生产成本。

  2010年,胡小全再次通过“中国—尼日利亚农业南南合作”第二期项目选拔。这一次,胡小全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郊区的库布瓦综合农场和卡诺州的阿罕穆德综合农场负责畜牧技术指导。

  “我们不是仅仅到受援国提供咨询服务,然后就离开。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环境、综合市场因素,为农民、农产品生产商和市场营销商提供技术改进并进行评价。”胡小全告诉记者。

  两年时间,胡小全组织实施多个畜牧养殖项目,包括蛋鸡养殖、肉鸡养殖、鹌鹑养殖及牛羊育肥等;自行规划设计并建设了育雏室和蛋鸡舍,利用当地原材料自制养殖设备,提高了养殖效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成功提高了养殖项目的产蛋率和利润空间,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当被问及为何会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农业援外,胡小全说:“在尼日利亚以及后来在非洲其他国家的工作经历,让我体会到了非洲人民的真诚善良和热情友好,让我更加坚定了为非洲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

  

  赴埃塞俄比亚:应对职教挑战

  结束在尼日利亚的援外工作后,2012年,胡小全又踏上了前往埃塞俄比亚的征程。“我通过选拔参与了第13、15、17期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3年都被分配到阿拉格农学院农业职业教育学院,在兽医系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胡小全说。

  胡小全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为埃塞俄比亚培养优秀的农技人才。为了更好教学,胡小全到埃塞俄比亚后立即开始调研,了解当地的资源配置、农产品结构、市场行情。“我希望传授的农业技能具有实用价值,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复制’,而是能够因地制宜。”胡小全说。

  在阿拉格农学院任教期间,胡小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埃塞俄比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经常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养殖场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他积极引入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兽医技术专家诊断系统的讲授中,利用计算机分析技术使诊断准确度达到90%以上。胡小全还尝试用软件管理兽医学院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创新举措为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阿拉格农学院教学基础设施薄弱,当地教师给动物做手术、解剖大多是露天进行,临床操作和向学生展示起来非常不便。胡小全从兽医系主任口中了解到,拥有一台大动物手术台是系里师生多年来的愿望,“当时一听,我就想着一定要把手术台给他们设计出来”。经过多次修改,胡小全完成了手术台的图纸设计稿,他找到学院的木工杰玛来完成后续的制作。一个月后,杰玛如约将做好的大手术台交付。取货时,杰玛说道:“大家都知道中国教师是真心为我们好,帮中国教师做事,就是在帮自己做事,能为中国专家的工作出一份力,我很高兴。”

  在埃塞俄比亚开展援助工作的几年里,胡小全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还是中非友谊的使者。无论是在学院里还是在田间地头,他都能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在阿拉格农学院任教期间,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埃塞俄比亚师生。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农业技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经常向我请教问题,得到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我很开心。”胡小全回忆道。

  

  助莫桑比克:推动畜牧业变革

  2018年12月,援莫桑比克第三期高级农业专家组一行10人抵达莫桑比克,在当地开展农作物、农产品加工、畜牧兽医等专业试验示范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胡小全担任专家组副组长、畜牧兽医专家。

  这是44岁的胡小全第6次参与援非项目,初抵莫桑比克,落后的农业条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去之前,我计划主要负责三项工作:把草种好、把动物养好、协助组长把队伍带好。但到莫桑比克后,我发现,要想真正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升农牧业发展水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胡小全告诉记者。

  经过大量调研,胡小全发现莫桑比克的畜牧业虽然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但由于精子检测质量未知,导致繁殖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组参照国内动物精子检测系统模式,与当地畜牧专家共同研发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在几分钟内快速检测并结合多项指标分析动物精子质量,为畜牧繁育事业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检测手段。莫桑比克农科院院长奥戛在给中国驻莫使馆的感谢信中激动地表示:“中国专家对该系统的实践应用,是对莫桑比克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专家组还积极推广中国的食用菌技术。通过在莫桑比克马普托开展食用菌调查,专家组发现当地相关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为研究食用菌在莫桑比克的人工培养,专家组走访当地科研机构、各大市场、荒郊野外调查了解食用菌发展情况以及选择原料,通过若干次试验示范,终于在2020年3月30日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朵蘑菇。

  谈及食用菌产业在莫桑比克的发展前景,胡小全说:“在莫桑比克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可以丰富当地居民的食物来源,改善饮食结构,还能推动当地农业资源的整合和生态循环发展。”

  在莫桑比克期间,胡小全开展了十多期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培训畜牧繁育和食用菌培养技术,培训人数达二百多人次。培训受到当地学员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改善生产环境和提高经济收入而努力。

  如今,六次援非的胡小全已在圆满完成莫桑比克的农业援助项目后回国。虽然已经回国,但他的心依然牵挂着非洲的朋友们:“未来如果还需要我再次从事农业援外工作,我会毫不犹豫继续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