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业 物价 病虫

中非农业合作迈向下一个金色十年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11/21 10:00:48

     近日,以“粮安非洲,谱写中非农业合作新篇章”为主题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海南三亚举办,近40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官员、驻华大使,20多位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国内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就农业经贸合作、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贫与乡村发展等领域开展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多项共识。

  今年是“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农业一直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从特色农产品、先进农机具的经贸往来,到新技术、新理念在非洲落地,再到非洲减贫示范村村民收入翻番、住上新房……中非农业合作取得的成果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人员和每个农民的共同努力,未来还将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减贫发展等领域精诚合作,开启合作新篇章。

  深化经贸合作,坚持互利共赢

  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日益丰富紧密。2020年至2022年,中非农产品贸易额从76.7亿美元增长至89.2亿美元,年均增长7.8%。越来越多来自非洲的特色农食产品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非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展会,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消费者的喜爱,极大促进了非洲农产品的出口和中非农业经贸合作。

  据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兰定国介绍,作为中非博览会的永久会址,湖南依托优质平台资源,建设了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非洲非资源性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建成并运营了咖啡、坚果、干辣椒等六条进口产业链和小农机、预包装食品等四条出口产业链,并促进了卢旺达、肯尼亚干辣椒等六类产品市场准入。湖南省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成为农业贸易伙伴。

  “中国提出要为非洲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我们与中国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会合作向农户提供经济作物,种植大米、玉米、动物饲料等。”肯尼亚丰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贾瑞德·基穆泰·基米托表示,公司会继续在中国购置农机、基建设备等,目前已经与中国建立了合作网络,将为促进肯尼亚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中非农产品贸易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企业对非洲的农业投资也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底,中国企业对非农业投资存量超17亿美元,共在三分之二的非洲国家投资设立近200家农业企业。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生物”)于2018年在赞比亚注册赞比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光赞比亚”)主营辣椒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业务。2022年晨光赞比亚直接出口欧洲辣椒7500多吨,为当地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未来晨光生物致力于在赞比亚打造百年企业,继续发展特色辣椒和万寿菊产业,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赞比亚出口创汇,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说道。

  “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农业产出。我们希望能通过为非洲国家提供农机具以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国机海南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海南”)董事长蔡济波告诉记者,国机海南计划在非洲投资建设农机装配厂,持续为非洲提供优质适用的农业机械,培训当地的农机修理技术人员,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助力非洲农民的增收。

  “中非农业合作不是单向援助,而是互惠共赢。卢旺达政府会为各国投资者提供有利的营商环境、政策支持、免费土地等便利条件,欢迎投资者到卢旺达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卢旺达农业和动物资源部部长埃里克·鲁维甘巴说道。

  携手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现代化

  非洲科学院前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直言,“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生产了世界3%的粮食,非洲虽然拥有全球64%的耕地,却难以保障自身粮食安全,对比强烈。这需要非洲不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强与全球的科技创新合作,将更多的新技术用于农业生产。”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等挑战,中非农业合作呼唤更多科技创新。在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非双方纷纷表示,将在原有成果基础上,继续携手深化科技合作,增强农业发展韧性和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木薯是非洲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产存在优良品种缺乏、栽培技术落后、农业投入品有限、产量低等问题。为帮助非洲国家提升木薯生产水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组织相关专家认真研究非洲国家木薯生产现状并提出了“助力非洲木薯产量倍增计划”,拟在尼日利亚、莫桑比克、刚果(布)等非洲木薯主产国实施木薯宜地化育种、良种替代、良种良法、采后减损及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等5大工程,帮助非洲建立木薯高产高效生产基地,提高单产水平。通过计划实施,木薯新品种新技术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50万公顷以上,平均单产提高1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刘奎介绍,除了在木薯良种繁育、栽培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扶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还在非洲建立了首条木薯加工生产线,大量生产木薯粉和木薯食品,有效延长了木薯的价值链,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9月,来自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家的农业部门官员和技术人员前往海南参加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举办的木薯产业发展研修班。“木薯是非洲的主粮,但没想到用途这么广泛。”听完专家详细介绍用木薯粉加工成的饼干、酸奶、蛋糕、面条后,不少学员倍感新奇,坦言这次培训对未来开展相关研究很有启发。

  非洲是芝麻主产区。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创新团队首席王林海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非洲多个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芝麻的研究与中非芝麻产业的发展,也为非洲培养了多名研究芝麻的留学生。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留学生哈布塔穆就是其中一员,“我正在极力促成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埃塞俄比亚德布雷马科斯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在计划与我的导师王林海共同开展一个有关芝麻的联合研究项目。未来,我会用在中国所学的知识造福埃塞俄比亚的农民。”

  切实减贫惠农,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农业专家来了,新技术新观念也就来了,省柴节能灶一建,干净又卫生,村里焕然一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圣普”)的农民如是说。

  减贫惠农是中非共同关切,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领域。据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介绍,自2006年以来,该中心已与非洲30多个国家合作开展了89个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已选派866人次农业专家,在非洲6个国家建成44个“减贫示范村”,累计承办各类培训180余期、培训学员近4000名,以实际行动为非洲国家减贫与乡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援津巴布韦和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技术组援助项目,分别获得第三届和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中国援津巴布韦农业专家组在津巴布韦减贫示范村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工艺扶贫,使得该村玉米产量增长了近10倍,村民增收50%以上,生产生活条件、素质能力、精神面貌显著提升。援津巴布韦农业专家组组长张世洪讲述了一个案例:“津巴布韦有一个贫困户,妻子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无法站立,两个孩子辍学在家,全家只有丈夫一个劳动力,虽然有五公顷土地但是产量很低,全家缺衣少食。专家组针对该户情况进行了帮扶,制定了玉米种植和兔子养殖计划,两年后该户不仅翻新了房屋,两个孩子也重返校园,全家人非常感谢中国的援助。”

  2018年,中国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启动建设首个减贫示范村。该村已成功种植8季杂交水稻,累计种植380.64公顷,总产量4104吨,户均增收达9840美元。“中国专家帮助我们选育出杂交水稻良种,也教我们防治病虫害、制作鱼饲料、家禽和鱼类养殖等技术。”布隆迪环境农牧部部长普罗斯珀·多迪科说道,“现在我们的水稻研究已经进入到最后阶段,我们希望把研究成果进行大规模推广。布隆迪政府希望能够在全国设立农业示范区,需要中国在国土整治、机械化、工业化方面的经验,也诚邀中国的农学专家、机械专家和企业代表帮助我们实现农业机械化。”

  菌草可用作菌料、饲料、肥料、生物质材料。17年来,以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为首的中国专家坚持将菌草技术用于全球减贫事业,至今已为非洲国家举办了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179期,培训学员7181人,为当地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和农村农业发展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们挺身而出、全力以赴,点亮非洲友人的人生之路,他们就桃李相报、潜心奋斗,视我们为信得过、靠得住的忠诚盟友。”曾两次赴圣普进行援助的援非农业专家贾金宏如是说。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