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乡村双向奔赴” ——“80后”人大代表、创业青年共话返乡创业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3/3/7 11:11:50
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项短板加快补齐,吸引了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人才在广袤田野大展身手。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采访四位“80后”人大代表、返乡创业青年,听她们分享各自的创业故事,为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出谋划策。
选择合适的创业赛道
“与农业的相遇,是我久别的重逢。”湖北代表团中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咸宁市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用这句话来形容她与农业的缘分,返乡后她带领乡亲们开展现代化养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青年返乡创业拥有较大的机遇。“农村能提供的不只是单纯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还有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是可以将农产品加工、养老休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多产业融合的广阔天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宿迁市经开区渔樵合作社理事长姚路路认为,有志青年应抓住历史机遇,踊跃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来。
“在农村,只要想干事,机会很多,前提是能吃苦、有恒心。”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颖认为,农业周期长、见效慢,并不是头脑一热就能成功,前期需要开展大量的调研、考察,与行业内的前辈们交流,提前规避产业发展风险。
“做足市场规划,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当地发展趋势以及个人专业优势等选择适合的赛道。”全国人大代表、云南保山市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负责人李志娟认为。返乡后李志娟选择了生猪养殖产业,这是一个重资本、重技术的行业,但好在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县非常重视人才,为创业者架梯子、搭台子、铺路子,大学生返乡创业都有相应的贷款、环境、设施等多方面创业扶持保障。”李志娟说。
与乡亲们“彼此需要、彼此成就”
在外求学的经历,打开了田淑娴对农业创业的思路和视野。“未来农业的发展应该是订单农业模式,即消费者直接向农户‘定制’,通过精准抓取市场反应和需求,高效精确提供优质农产品,这样不仅能规避风险,还能给农民创造更稳定的价值收益。”田淑娴用“细胞”来比喻农业,她认为现代的农业生产每个环节都应被精确分工,最后串联起一个高效运转的农业平台。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王颖在创立“村姑进城”农产品电商品牌初期,也曾遭遇不理解。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创办的电子商务公司带动村里固定员工和大学生40多人直接就业,农忙时带动100多人间接就业。“乡亲们从原来的不认可到现在认可,并且主动参与到我们直播卖货中来,我感觉自己干的事情有意义、有价值。”
“青年回到家乡发展,可以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但我们自己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乡亲们,我们彼此需要、彼此成就,与乡村双向奔赴。”李志娟说。
呼吁多为人才办好事、解难事
尽管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返乡创业,不可回避的是,当前农村“不想回”“引不来”“留不住”等问题依然存在。姚路路认为,城乡发展的客观差距、对传统农村的主观误解,导致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能力偏低,年轻人不想回、留不住。
她建议,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开通人才绿色通道,实行优越的创业扶持政策。要坚持留人留心,市、县、乡、村四级要注重组织关怀,对广大返乡人才“政治上高看一眼、管理上超前一拍、服务上厚爱一分”,多为人才办好事、解难事。
顺应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趋势,王颖则建议,进一步完善人才培训支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举办农村电商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形式,培养更多的新农民、新网红。
“希望地方组织的专家技术指导更精准更有针对性,不是讲完一堂课就走,而是细化到产业各个环节中,让我们能获得全流程的跟踪服务。”李志娟表示。
“未来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空间,但对返乡创业者来说挑战和责任也是并存的,发挥带头作用也就意味着责任,建议大家一定要多学习、多比较,不要盲目跟风,善用各地资源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带动乡亲们走向共同富裕。”田淑娴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返乡与农业重逢,只要用心用情用智,在农村广阔天地将大有可为。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