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居全省前列 内外兼修 扮靓乡村
来源:邢台日报 发布时间:2020/8/5 10:01:44
村道干净,屋舍整洁,道路两旁鲜花竞相开放、树木郁郁葱葱。盛夏时节,行走在威县众多乡村,目光所及,干净敞亮、美不胜收。
今年以来,威县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随着“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美丽庭院等10个专项治理有序推进,乡村变美了,村民生活更舒心了。
在上半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评中,威县位居前列。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力实施“厕所革命”
“一开始,县里说让改厕所,群众都不接受。后来,县里、乡村干部来家里给我们讲政策,改厕有补贴,还能改善家里环境,好事!”威县常屯乡西邴庄村村民于恒国说,不但自家的改了,还把父母家的一并改了。
说到“厕所革命”,群众不想改、改厕资金少、粪污处理难等问题曾经一度成为瓶颈,使工作难以开展。而厕所是民生难点,也是威县人居环境的明显短板。“‘厕所革命’既是政治任务,更是最大民生。”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明庆说。
群众是“厕所革命”的受益主体,群众支持与否直接关系到“厕所革命”的胜负成败,面对改厕初期群众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威县相关部门开展调研,了解到了群众担心的“怕费水、怕收费多、怕冬季结冻不能用”等担忧,对症下药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硬疙瘩”。
工作推进中,该县专门设计增加了一个与便器连接的脚踩式高压冲水器,既省水又省力,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冬季结冻的难题。资金方面,县财政筹集资金9000余万元,户均补贴达804元,可覆盖地下部分设备、安装、施工等所有费用支出,不用群众掏一分钱。同时,打造样板村和示范户,组织村民实地参观,亲身体验,打消群众思想顾虑,由“要我改”变成群众“我要改”。
积存垃圾清零,全面提升村容村貌
“以前,家家户户是旱厕,县城的孩子们回来,很少在家里住,嫌不方便。”侯贯镇南侯伶仕村党支部书记吕元宵说,从脏乱差的贫困村到全镇先进的美丽乡村,他们村的改变最具代表性。目前,村里道路硬化达到100%,村内街道两旁鲜花绚烂、绿树葱郁,村里积存垃圾全部清运,常住的302户村民家全部用上冲水卫生间,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为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威县累计投资2.45亿元,完成全县所有村庄主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和墙壁粉刷美化工程,补齐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同时,深化“空心村”治理,实施“五清三建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残垣断壁、废弃房屋被全面拆除,同时开展“三小园”建设专项行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清理整治,实现对村庄内外历史积存垃圾全面清零。
投资4700万元,完成全县所有村庄环卫服务整体外包;投资8600余万元,建成垃圾填埋厂和19座乡镇垃圾转运站,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管理;签约引进投资4.74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计划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全面提升县域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大提升行动,制定家庭卫生指导标准和环境卫生提升标准,深入实施美丽庭院创建和村庄标识标准化设置,全面提升示范县创建水平。
培树乡风文明,丰富秀美乡村内涵
环境改善了,村民素质也需要提升。威县不断升级村容村貌的同时,注重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内外兼修、多措并举,真正实现美丽乡村景美、人更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建美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在威县洺州镇东夏官村街道两侧,一幅幅反映新农村新面貌、倡导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教育的农房墙画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向上向善新风尚扑面而来。“村里实行门前‘三包’,自家房前屋后卫生自己负责。”东夏官村党支部书记夏献杰说。
建立长效机制,重点路段、重点区域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用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为,利用文化墙、大喇叭等开展正面引导宣传,进行“最美家庭”“美丽庭院”评比,设立“红黑榜”“曝光台”,一系列举措大力倡导文明新风,使村民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威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当头炮”,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明庆介绍说,通过申请国家债券资金、向上争跑项目资金、企业垫资分期拨付等措施,多形式、多渠道整合资源力量,向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薄弱环节倾斜,持续加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取得显著改善。下一步,该县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继续在农村垃圾、污水、改厕等方面巩固提升,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体水平。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