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永远铭记 ——追记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申纪兰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7/1 16:26:56
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一天,距离她1951年在山西平顺西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已经69个年头。
69年里,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小康的朴实理念,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奋斗者之歌;
69年里,她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劳动,为农民代言,连续当选了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中国农民的最大荣光;
69年里,她坚信植树造林才能改变西沟的未来,和西沟村人一起,肩挑、背扛、砸石头,在干石山上种树,如今2.5万亩碧绿的青山,正成为西沟人的金山银山。
要幸福就要奋斗
申纪兰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她的命运改变也是从一场奋斗开始的。
1951年12月10日,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的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李顺达被选为社长,全村51户,入社的26户,申纪兰则被选为合作社副社长。
为了解决社里缺劳力的困境,申纪兰开始走家串户动员妇女离开锅台、炕台和碾台,走向田间。
横在申纪兰面前的有两个困难,一个困难是“好男人走到县、好女人走到院”的古训,让妇女们走出“院门”都不容易,更别提抛头露面下地劳动;另外一个困难是,西沟初级社实行工分制,干1天活儿,男人记工10分,女人只记工5分。很多下地的妇女反映,在外面辛苦一天,还不如在家纳鞋底挣得多。
在申纪兰的提议下,女社员开始跟男社员学技术,比撒肥,比间苗,比锄苗,样样不落后。经过多次争取,妇女们终于能够干一样的活儿,得一样的工分。劳动不分性别,要和效益挂钩,妇女们就这样被发动起来了。
秋后,社委会组织评选劳动模范,总共评选21个,妇女就占了9个,男人们终于服气了。
打坝造地,当年的申纪兰抡锤掌钎、开山放炮、采运石料,干的全是男人干的活儿。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逐渐有了走得下拖拉机的路,有了满山的树,矗立在239条大小沟壑中的上千座谷坊和拦洪大坝,彻底改变了西沟人的生存环境,西沟由一个逃荒人聚集的地方变成了山绿、果红、能吃饱的村庄,从组织互助组、合作社,一步步成为全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典型。
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申纪兰的第一次奋斗,不仅成为中国妇女解放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将申纪兰送到了世界的舞台。
1953年,申纪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同年4月,申纪兰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6月,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
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84年冬天,申纪兰辞去山西省妇联主任的职务,回到西沟,开始了她在改革年代的新奋斗。
带着几名村干部一路南下考察,她办起了平顺县第一个村办企业。村民们回忆,改革开放40年,西沟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和服饰床品企业,发展起了红色旅游和绿色休闲观光农业。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如今家家户户基本实现“六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闭路通、网络通;建成了4个居民小区;村里建有高标准小学两个,卫生院1个,卫生所1个,敬老院1个,农家书屋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
一辈子替农民说话
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后的66年里,连续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开启了她代表中国农民建言献策的漫长生涯,参与审议一年又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两高”报告……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过程中,申纪兰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逐渐有了为农民说话的角色意识。一位了解她的官员说,纪兰大姐开始是从西沟的角度提建议,谈看法,后来视野就拉宽到了为农民代言,为“三农”建议,涉及面也很广,农村的发展问题、投资问题、水利建设、保护耕地问题都提过。
20世纪90年代,有一条政策,就是二十五坡度以上全部退耕还林。西沟村大多数土地都在这个坡度以上。怎么退,退了农民吃什么,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小组审议时,申纪兰说了自己的看法。她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后来中央下发的文件就强调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了。
作为一名农民代表,申纪兰最知道农民想说什么,想干什么,始终关注着农村的发展情况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虽然现在农民吃饱了,穿好了,但经济还不富裕,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如何让每一个农民都富起来,过上小康生活,是申纪兰多年来一直反映的问题,特别是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申纪兰就农业税减免、农民负担、结构调整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向大会作了汇报,她特别希望中央出台一些针对山区老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山区老区农林牧畜全面发展。
西沟红色旅游公路建设、平顺县提水工程、山西省的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建设、缩小贫困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干部职工收入差距等等,在她或她和其他代表的共同联名提议下,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调到省妇联工作后,申纪兰曾向山西省委提出六个要求: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拿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
在后来的岁月里,她担任多年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也坚持着“六不”。面对大家的疑问,她那时这样说:“中国农民有八亿,我在农民里当一个农民代表,反映农民的问题,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我要当了干部,把户口转到城里,我也就不是农民了,有些农民的问题我也就不了解了。”
熟悉申纪兰的人都知道,她时常把两句话挂在嘴边,一句话是“心不离群众,身不离劳动,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需要啥,才能清楚自己应该干啥、不应该干啥。”另一句话是“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
为表彰她的杰出贡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为申纪兰颁授了“共和国勋章”。
一生缔造生态西沟
“山是石头山,沟是乱石沟。没土光石头,谁干谁发愁。”这就是解放初期平顺西沟的生态写照。
“植树造林才能改变西沟的未来。”时任西沟党支部书记的李顺达这样对申纪兰说过。
“应该多植树,树多了可以保持水土,也能改良气候,你们那里也就富了。”在全国人代会上,周总理对申纪兰说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申纪兰有了信心。
20世纪50年代一个寒冷的冬日,申纪兰带着西沟的女人们扛着镢头、背着松籽,踏上了植树造林的艰难征途。她们半跪于山坡,在坚硬的山石上刨出脸盆大的鱼鳞坑,再用手指或镢尖把土一点点抠出来填进去。赶天黑刨不了几个鱼鳞坑,好多人的裤子却磨得看见了膝盖。
饥饿、严寒和繁重的劳动成了开荒造林的拦路虎,申纪兰站在荒凉的石头山顶,唱起了自己编的歌谣:“走一山又一岭,小筐背上来播种。今年种好松柏树,再过几年满山青,建设国家大家都有功。”
刚开始造林成活率很低,申纪兰就给大家鼓劲,“能活一棵,不愁一坡。”直到今天,西沟依然沿用着申纪兰当年用过的“刨鱼鳞坑”栽树法:人们把石头敲碎,用碎石垒起育苗坑,锁住水分和土壤。而且在山上逢土必种,正是靠着这种蕴含极大耐心和毅力的方法,曾经的荒岭,在此后的60多年中,慢慢变成了2.5万多亩密林。
60多年里,申纪兰带领村民坚持不懈地肩挑、背扛、砸石头植树造林和小流域治理工作,土不下山了,水不出川了,生态环境好了,干石山变成了“花果山”,乱石滩变成“米粮川”。
2012年3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对30年来积极投身于义务植树,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全国100家单位和100名个人进行了通报表扬,带领“娘子军”不懈植树、让荒山披绿装的申纪兰被授予“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
如今,西沟村有林地面积2.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不仅成为一个天然“绿色氧吧”,而且成为西沟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新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的新去处,成为西沟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西沟经年植树造林换来了绿水青山,催生了一批党参等中药材种植专业大户;良好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为西沟每年引流18万人次游客,西沟的青山绿水正一天天成为西沟农民的金山银山。
2020年5月,正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西沟村村民,像往常一样送申纪兰去参加全国两会。
“没想到,这次一走,再也没有回来,很遗憾,很悲痛。少了一个好邻居,少了一个说话的人。”6月28日,西沟村的常开苗老人说起此事时,眼眶一下就变得湿润起来。
但是,西沟的332座从荒山变来的青山,将永远铭记申纪兰在这里洒下的每一滴汗水;亿万农民将永远铭记申纪兰在66年里代表他们建言献策的光荣岁月;共和国将永远铭记申纪兰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的奋斗,永远铭记她为改变家乡生态,60多年带领群众用劳动创造幸福的卓越贡献。
纪兰大姐,一路走好!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