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大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亩均效益——既要稳粮 又要增收
来源:邢台日报 发布时间:2020/3/19 10:07:07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调整种植结构,既稳定粮食生产,又实现农民增收。我市正在积极探索。
功能区内调优打造提升高效优势种植业,稳定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产量,让农民得到实惠、尝到甜头,是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不断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强筋麦,咱农民的‘黄金麦’!”3月15日,在南和县郝桥镇吴村,魏立校驾驶着自走式喷药机正在田间进行打药,绿油油的小麦已有十几公分高。魏立校是南和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名职业农民,和同事一起在吴村承包了1000多亩地。
“我们种的是‘中麦578’强筋小麦,小麦收获后直接拉进企业粮库,根本不愁卖。”魏立校兴奋地告诉记者,由于小麦品种好、品质高,亩产能达到1100余斤,金沙河面业收购的价格又比市场价格每斤高出0.1元,刨去工人的工资等,“一季下来净赚个十四五万不成问题”。
南和县是国家优质小麦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而金沙河面业集团又是全国最大的挂面生产企业,对强筋小麦的需求量很大,为保证企业原料来源稳定和小麦品质,在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之外,还与种粮大户签订协议,并为他们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和专业的植保化服务,让农户实现订单生产,卖粮无忧。
“土地产出效益高,农民种植积极性自然就高。”南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瑞霞说,目前金沙河集团强筋麦种植面积达3万亩,基地之外3万亩。
为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市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即486万亩小麦生产功能区和473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功能区内保证优质粮食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调减生产,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强筋小麦,主要分布在柏乡、宁晋、隆尧、南和、任县等传统农业大县,全市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在全省占比达25%。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造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今年,在南和、隆尧、柏乡3县实施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谋划实施2020年高标准农田项目35.4万亩。新增50万亩吨粮田,提高耕地亩产。
大力推广优质专用节水品种和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确保粮食总产保持在430万吨以上。全市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建设南和、清河和临西3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抢抓春管关键期,强化技术保障,我市实行市农业专家团队包县、县农业技术人员包村,提供“妈妈式”服务,科学指导农民做好小麦肥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升级。目前,全市495.8万亩冬小麦一、二类壮苗面积比例达到94%,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较越冬期增加3.4个百分点,苗情属于近年来较好年份,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功能区外调特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算好农民增收账
曾经,由于增产不增收,很多农民宁可荒芜了田地,也不愿从土里刨食。可见,稳粮的同时,要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千斤粮、万元钱,字面意思是一亩地能产千斤粮食,收入万元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路随增认为,其内涵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我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在保障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基础上,调减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50.4万亩,分三个阶段实施,去年秋播已调整15.9万亩,今年主要调减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面积。
坚持“两区”外调特,增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和生态绿化面积,重点发展高效蔬菜、高效水果、高效中药材等亩收入超万元的产业。
“俺的秋月梨每亩收入超过万元。”威县草楼村梨农丁灵恩说。
威县地处河北省南部的黑龙港流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多是盐碱地,土地贫瘠,不适合种庄稼,村民前些年多以种植棉花为生。2013年初,林果专家、河北省林业厅退休干部曲宪忠经考察发现,威县西沙河流域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宜梨树生长。此后,威县邀来国内多位林果专家,实地调查、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在该县西沙河流域建设实施10万亩梨产业带。
经过几年持续用力,威县有了威梨区域公用品牌和冷链物流基地,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市场体系,为梨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部分梨园亩产量在6000斤以上,亩收益在一万元以上,为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趟出了一条特色种植业发展路子。”威县梨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宋占彬说。
今年,我市聚焦特色优势农产品,计划创建省级特优区,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特优区。抓特色水果,以苹果、梨、葡萄为重点建设优势高效基地,培育特色高端产品,水果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抓道地中药材,以西部太行山产业带和东部平原产业区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优势道地和药食同源品种,面积新增15万亩,达到75万亩左右,在太行山丘陵区打造“邢台太行百里酸枣产业带”。蔬菜产业达到8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3万亩。
千斤粮、万元钱,就是既稳粮、又增收。我市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深挖潜能,努力探索高效种植模式,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逐步实现“万元钱”目标。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