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记“人民楷模”李保国
来源:邢台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1 10:07:25
他是一位朴素得“比农民还农民”的大学教授,被农民群众称作“我们的李老师”。
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他叫李保国,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不久,他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解读李保国,离不开李保国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稀疏的头发、黝黑的皮肤、朴素的衣裳、长满茧子的双手,在人们的印象里,李保国活脱就是一个农民。
“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李保国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必须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30多年来,李保国在山里“务农”的时间年均超过200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教授”。
小平房、透风窗户、煤炉子、玉米面疙瘩汤——这是李保国20世纪80年代在邢台县前南峪驻村搞小流域开发治理时的生活。同他一起生活在这里的儿子,说一口山里话,被村民亲切地称作“小流域”。
20年前,李保国来到内丘县岗底村。在果园忙活时,他的衣服剐了个口子。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随口问他衣服多大号,想给他买件新的。李保国说:“你省点心吧。西装革履,头发锃亮,咋进果园教技术?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专家。”
1999年,临城县着手开发凤凰岭时,项目方在荒山野地中盖了5间窝棚式的小房。项目负责人高盛福安排李保国住在县城宾馆,可李保国说:“我不是来享福的。住在城里耽误时间,还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哪能行!”
“一些员工抱怨环境艰苦,可看到保国老师这样的大教授与大家一起干、一起苦、一起累,就再也没了怨言。”高盛福说。
“保国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农民受苦,见不得知识分子脱离群众。”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说。
“把我变成农民”,李保国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自己的科研团队,教育自己的农大学生。
“李老师常说,扎不进‘泥土地’,就长不成栋梁才。”李保国所带的硕士研究生施丽丽说,李老师经常教育学生,研究农业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在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力量,对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言,是责任,也是荣幸。
几十年来,李保国把课堂建在农村基地,把学生带进太行深山,言传身教,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在与农民群众的结合中,增强真感情,学习活学问,掌握真本事。
1997年,李保国在南和县指导学生实习时,路过一片梨园,看到梨树下部叶片都卷缩在了一起。他一看就着了急,从果园里找到了除草剂的药瓶。原来是园主为梨园间作的麦田喷洒了除草剂,致使梨树受害。他专门找到了园主,告诉园主解决的办法。受害梨树很快复原了,梨园园主深受感动。
“科学技术要用来为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谋利益。”李保国“谋利”的“初心”,让学生们备受触动。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贴近农民、服务农民、融入农民,内化为李保国和他的团队的自觉行动。
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推广技术,李保国多次跟农民比赛打赌:“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1981年,第一次到前南峪建滩队指导苹果管理时,年轻的李保国遭到了质疑。队长郑津玉问:“你多大了?”李保国说:“我1958年生。”郑津玉说:“我1956年就开始管苹果了,我们这儿来的教授多了去。”李保国说:“给我100棵树。”
一年后,李保国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总产最高,来买苹果的都先买李保国种的。队员们对这个年轻人彻底服了,纷纷来找他取经。
“作为一个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技术。”李保国说,农民最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把技术学到手,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在岗底,李保国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新技术当时在河北省尚无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面对群众的不解,李保国拿出5万多元科研经费买来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秋天,套袋苹果又大又红,250~300克的每个卖10元,400克以上的每个卖50元,最高的卖到了100元,而没套袋的苹果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群众服了。
李保国常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技术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农民比赛,李保国赌的不光是技术,更是农业的未来、农村的未来、农民的未来。
高盛福回忆,在绿岭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时,李保国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一直盯到下午4点,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一盯就是一个多月。2003年夏天,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时,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却把自己淋在大雨中。
“没有李老师的较真,绿岭核桃就变不成‘金蛋蛋’。”
多年来,李保国研发出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如“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等。所有这些技术,他都免费甚至补贴费用向农民传授。
为了让群众听得懂,李保国还着意用农民语言编写技术资料,甚至为技术起“小名”。如苹果树修剪,幼树期“见枝拉下垂,只剪中心枝”,盛果期树“去枝就留橛,见枝拉下垂”;早实核桃幼树“见枝就拉平,只剪中心枝”,盛果期树“去枝就留橛,见枝就拉平”。又比如,把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称为“小管出流”,“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干脆称作“深眼闷炮”,农民一听就懂。
在培育农民上,李保国舍得贴本钱。
2007年,李保国在日本长野县信州大学搞梨树矮化课题研究,看富士苹果的发源地管理技术世界一流,便打电话给他爱人,要岗底技术员杨双奎去学习。他知道杨双奎没有出过国,便托人帮杨双奎把一切手续办好,并送上飞机,他在机场接着。学习期间,杨双奎路费不用出、饭费不用拿,全由李保国掏腰包。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培训太行山、燕山贫困地区农民数十万人次,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2010年,岗底村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乡土专家。”杨双牛说,这些乡土专家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李保国生前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全国绿化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但他最乐见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农民变成了农业专家——“这辈子最过瘾的事,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