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小麦苗情长势
(一)苗情特点
目前我市冬小麦已经陆续开始返青,从近期考察情况看,主体麦田长势良好,越冬期间随气温波动断续生长,较冬前调查结果相比,群体和个体发育指标均有所增加,部分麦田实现了转化升级。目前总体发育特点如下:一是壮苗比例大,一、二类苗比重接近常年水平,显著高于去年。一、二类壮苗占播种面积的89.2%,接近常年90%的水平。其中一类苗面积占比39.7%,较冬前增加5.1个百分点,较去年增加28.3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占比49.5%,较冬前增加1个百分点,较去年增加21.8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占比10.8%,较冬前减少6个百分点,较去年减少50.1个百分点;旺苗占比较冬前减少0.1个百分点。二是群体充足、个体健壮。全市麦田平均亩总茎蘖数76.8万,较冬前增10.3万,较上年同期增24.7万;亩3叶大蘖数39.6万,较冬前增5.5万,较上年同期增39.6万;主茎叶龄5.3,较冬前增0.6,较上年同期增1.5;单株茎蘖数3.1个,较冬前增0.5,较上年同期增1.1个;单株次生根4.2条,较冬前增2.1条。
从冬季冻害发生情况来看,受去年11月29日断崖式降温过程的影响,由于冬前抗寒锻炼不充分,少数抗寒性偏差、旺苗或弱苗、整地质量差、未浇冻水或者未镇压的麦田,叶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枯,极个别冻害严重地块因寒旱双重胁迫造成死蘖,
但没有发现大面积死苗死蘖情况。整体来看冬季冻害发生程度属于近年来偏重的年份。
(二)墒情特点
去年小麦播种前,10月1日~4日全市出现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平均降水量达到133.1毫米,为历史同期最多。小麦播种时底墒充足、表墒适宜,十分有利于小麦播种和出苗。小麦越冬期间平均降水量为16.6毫米,较常年偏多1倍,尤其是2月9日、11~12日的雨雪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达到12.6毫米,有效补充了土壤表墒。据监测,目前我市大部麦田表墒适宜,干土层在2cm以内,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在60%以上。个别土壤质地偏砂的地块表墒略差,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在55%左右。
(三)越冬期光温条件分析
据市气象部门统计,自12月1日~2月20日小麦越冬期间,全市平均气温-0.5℃,较常年偏高0.4℃。其中12月份平均气温-2℃,较常年同期(-0.5℃)偏低1.5℃,为近十年来最低;1月份全市平均气温-1.1℃,较常年同期(-2.3℃)偏高1.2℃,为偏高年份;2月上中旬平均气温2.7℃,较常年偏高2℃。寒潮天气主要出现在1月14~16日、23~24日。其中1月14~16日寒潮范围最广、强度最强,16日早晨各县(市、区)最低气温降至-14.5℃(沙河)~-8.3℃(巨鹿)。1月23~24日,沙河、柏乡、临城、巨鹿、南和、平乡、清河出现寒潮天气,24日早晨各县(市、区)最低气温降至-16.7℃(柏乡)~-11.2℃(临西)。
平均日照时数491小时,较常年偏多83小时。其中,12月份全市平均日照时数211.9小时,较常年同期(145.9小时)偏多66小时,为显著偏多年份;1月份平均日照时数183.5小时,较常年同期(147.2小时)偏多36.3小时,为偏多年份;2月中上旬平均日照时数95小时,较常年偏少18小时。
二、春季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麦田冬季冻害发生较重,返青时间推迟,返青后冬前壮苗和旺苗转为弱苗。二是存在少部分弱苗。有的地块受降雨或者前茬作物收获推迟影响,播种较晚,目前叶龄偏小。有的地块播种质量差或播深偏深,苗小苗弱。三是春季病虫草害防控压力大。由于冬前和早春气温偏高,部分地块底墒充足、表墒不足,利于茎基腐病、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和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发生。并且去年秋季杂草化除比例小,早春气温升高后,部分地块杂草基数较高。四是发生“倒春寒”气象灾害的几率较大。由于早春回温早、温度波动起伏较大,发生“倒春寒”风险偏高。
三、春季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针对今年我市麦田春季生产形势特点,今年小麦春季管理要立足于“早”,以“促”为主,重点落实分区分类管理,突出“因地因苗、促控结合,节肥增效、绿色防控,防灾减灾、抗逆保丰”的技术主线,精细管理、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麦田抓好以下关键措施的落实:
(一)锄划镇压,弥合裂缝,保墒增温
早春顶凌镇压可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沉实冻融疏松的土壤,改善墒情,使根土密接,有利于根系水肥吸收;锄划能通气增温促根、减少蒸发耗水。对于当前一、二壮苗麦田,都可以在返青前后,选择晴好天气时,镇压和划锄结合,先压后锄,做到上松下实,起到提墒保墒增温抗旱促早发作用。注意表墒湿度大、冬季冻害严重的麦田、弱苗或三叶以下的小苗麦田不宜镇压。冬季冻害严重、枯叶较多的麦田和弱苗麦田,在开春后及早锄划耧麦,可以耧去枯叶和地表土块,同时破除板结、提温保墒、促苗早发。
对于水肥条件好、植株旺长明显、群体过大的旺苗麦田,可以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镇压1~2次,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起到压苗控旺、炼苗增抗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倒春寒和倒伏危害。
(二)分区分类,科学肥水,促弱控旺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麦田,在小麦肥水管理上要因地、因墒、因苗精准施策。提倡氮肥后移,采取分次施肥方式,适当增加拔节中后期的施用比例。灌溉时,要使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水源进行浇灌,把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质量关。
1、返青后表层干土较厚、旱情严重的麦田,要以“早”为主。早春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时,要抓紧抢浇“保命水”,可小水喷灌,切忌畦灌方式灌水。无喷灌条件的可通过镇压提墒,消减干土层。长势较弱的麦田可趁墒追施5~10公斤尿素,促根增蘖保穗数。拔节期根据墒情,进行合理灌溉,并适量追施氮、磷等肥料。
2、对于冬季冻害严重的麦田,要以“补”为主。早春温度回升、土壤化冻后适时补肥,提倡有条件的采用喷灌或滴灌等方式浇小水,同时亩施尿素6~8公斤、磷酸二铵3~5公斤,促根促叶、促蘖保穗。在拔节期再根据苗情酌情二次追施氮肥或氮磷复合肥,促进穗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3、对群体偏小(返青期亩茎数在60万以下)或墒情较差的三类麦田,要以“促”为主。第一次肥水管理要提前到起身期前进行,亩施5~7公斤尿素,促中等分蘖成穗,增加亩穗数。在拔节期结合灌溉,每亩再追施6~9公斤尿素,促进成大穗。
4、对于群体适中、墒情适宜的一、二类主体麦田,要以“保”为主。目标是通过肥水运筹,调控合理群体,促进两极分化,提高分蘖成穗率,为丰产打下良好基础。第一次肥水应在起身后期至拔节期进行。群体70万以上的一类麦田,要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群体55万~70万的二类麦田,要在小麦起身后期、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15公斤,最多不要超过20公斤。
5、对于墒情适宜、群体过大的旺苗麦田,要以“控”为主。在起身期前后做好镇压控旺的基础上,适当推迟“春一水”至拔节后期,同时结合灌溉每亩追施尿素12~18公斤,抑制旺长,促进中小分蘖退化,预防后期倒伏。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在起身后期至拔节前期因苗追肥浇水,防止旺苗转弱苗。
(三)防病除虫,化控杂草,减药增效
要以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茎基腐病和红蜘蛛、麦蚜等病虫害为重点,抓住关键时期,实行科学防控。要加强病虫草害田间调查,科学用药防治,适时做好返青至拔节期“一喷综防”。
对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要抓住小麦返青后至拔节前这一关键时期,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6℃以上,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前,采取化学除治、中耕除草等有效措施,及时搞好麦田杂草防治。根据麦田草相合理选择除草剂,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要求操作,避免发生药害。
(四)抗冻防寒,及时补救,防灾减灾
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冻害,提前做好“倒春寒”防控准备。在低温天气来临前,对土壤塇松、尚未拔节的麦田进行镇压,弥补土壤缝隙,防止透风跑墒,控制旺长。对缺墒的麦田,寒潮到来前提前灌水,调节土温和近地层小气候,缓冲降温影响,预防冻害发生。对已拔节或孕穗抽穗小麦可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及生长调节剂,减轻低温影响。寒潮过后2~3天,及时调查幼穗受冻情况,一旦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追肥、叶面喷肥等措施,分类施肥补救。对茎蘖幼穗冻死率10%~30%的麦田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折合纯氮2~3公斤),冻死率30%~50%的麦田亩施尿素7~10公斤(折合纯氮3~5公斤),冻死率50%以上的麦田亩施尿素12~15公斤(折合纯氮5~7公斤),促进恢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