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印发《邢台市2021年秋季小麦播种
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为搞好今年秋季种麦工作,近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今秋小麦播种和冬前管理技术进行了会商,研究提出了《邢台市2021年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管理技术措施,重点要突出绿色高质高效,大力推广节水品种及稳产配套技术、浅埋滴灌、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等绿色生产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进行小麦播种及冬季麦田管理,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附件:邢台市2021年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2021年9月23日
附件
邢台市2021年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
技术意见
2021年,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小麦平均单产和总产均创下历史新高。为切实抓好今秋小麦播种工作,夯实明年小麦丰收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探索发展小麦节水、优质、绿色、丰产、高效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今年我市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今年小麦秋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节水优先、主攻单产、稳定总产、提质增效”为原则,持续优化优质专用和节水品种布局,稳步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扩大节水型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大力发展专用小麦“全程不落地”订单,整体提升全市小麦原粮品质;推广普及节水抗逆保优丰产技术,突出重点区域,强化“增施有机肥”、“浅埋滴灌”和“全程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稳定提升小麦种植效益;以稳定面积为基础、提高单产为保障、龙头企业为带动,全面提升小麦生产的资源高效化、规模机械化、绿色标准化、智能信息化水平,实现我市小麦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二、生产形势
(一)有利因素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层层周密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在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定位,全力以赴确保全年粮食丰收。加之受全球性气候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内外复杂形势影响,今年小麦收购价持续高位震荡,有利于提高农民种麦积极性,稳定种麦面积。
二是今年7月中旬以来,冬小麦主产区降雨较多,平均降水量为628.2毫米,较常年偏多1.3倍。麦区土壤底墒普遍充足,对今秋小麦播种和生育期间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十分有利。加上今年收获的小麦种子数量充足、粒重和容重较高、质量较好,更有利于提高出苗质量。
三是小麦种植全程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高质量落实。近年来,随着深松深翻机具、镇压锄划机械、农用无人机的逐步优化更新,深耕面积有所提高,整地质量明显改善,提墒增温措施得以落实,植保作业效率实现跃升。对小麦节水、节肥、节药和轻简高效生产技术的实施,以及规模化种植的落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不利因素
一是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或种传病害在我市部分麦区发生较重。受气候影响,麦蚜虫和红蜘蛛发生较为普遍,局部地块金针虫、蛴螬危害较重。雀麦、节节麦、看麦娘、猪秧秧等恶性杂草防控难度依然较大。
二是部分地区习惯播种偏早、播量偏大,播后镇压不到位,可能造成小麦冬前生长过快、群体偏大,容易诱发苗期病虫危害、遭遇冬季低温冻害和早春脱肥等等问题,导致苗黄、苗弱,不利于打好丰收基础。
三是今年8月份至9月份降雨量较常年显著偏多,据当前预报10月上旬仍有降雨天气。连阴雨天气导致日照时数减少,积温不足,夏玉米灌浆期光热资源不足、土壤过湿等情况可能导致收获期延迟,不利于小麦适期播种。
三、今秋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
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是“保证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要牢固“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理念,确保“精耕精播、足墒足肥、有效拌种、播后镇压、杂草秋治、巧灌冻水”等技术措施的落实,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逐步推广浅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科学抗旱抗寒、防灾减灾,夯实明年夏粮丰产稳产基础。
(一)选用丰产性好的节水抗逆和优质专用品种
在太行山前与黑龙港流域之间的山前平原,包括隆尧、柏乡、宁晋、任县、南和、平乡县西部和临城、内丘、沙河的平原区,大力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种植;在黑龙港流域低平原区,包括新河、平乡、南宫、巨鹿、广宗、威县、清河、临西等县(市),主要发展节水抗旱优质中强筋、中筋小麦种植。同时综合考虑本地生态条件、地力、生产水平,不同品种抗旱、抗寒、抗病、抗倒等特性,注重品种的节水、抗逆、丰产综合能力。
今年我市主推的节水稳产品种为:马兰一号、婴泊700、农大399、邢麦7号、中麦155、石麦22、邢麦6号、衡4399、衡观35、邯麦19、冀麦325、邢麦13、石4366、衡0628、河农6331等。
主推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师栾02-1、藁优2018等。
(二)坚持足墒适期适量播种奠定壮苗基础
足墒、适期和适量规范化播种是实现“一播全苗”、形成冬前壮苗的基础,是构建壮个体大群体、丰产高效的重要措施,既能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冻能力,又能为来年春季管理争取主动。
一是足墒播种。我市主体麦区今年汛期降水较为充沛,土壤墒情储备基础较好,为足墒播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小麦播种土壤耕层足墒的标准是:壤土地土壤含水量17%~18%,沙土地16%左右,黏土地20%左右。如果播种时底墒不足,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灌溉造墒或采取玉米收获前10~15天带棵洇地“一水两用”的方法,每亩灌溉20~40方。除重黏土地外,应避免播后浇“蒙头水”(浇蒙头水的地块应及时锄划破除板结)。针对今年雨水偏多情况,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尤其对积水地块要及早排水,对过湿地块要及时散墒。
二是适期播种。适期播种是确定合理播量的前提。在适宜温度下播种,从播种到越冬前的活动积温可以达到500~600℃,小麦个体长势达到主茎叶5~6片、株茎数3~5个的壮苗标准。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我市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8日,最适播期为10月8日~15日。如果前茬作物收获偏晚或土壤墒情过大,可以适当延后。
三是适宜播量。要根据地力、播期、种子千粒重、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品种分蘖能力等,确定合理播量。在适宜播期范围内,保证亩基本苗20万~25万,越冬总茎数80万~120万为宜。超出适期范围后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1万基本苗,霜降后播种,亩基本苗可达到45万。对于整地质量差、土壤表墒不足的情况,播量可适当增加。粘土地要适当增加播量。分蘖力较强的优质强筋麦品种要适当控制播量。
(三)落实精耕精播把好播种质量关
要提高秸秆粉碎还田及整地和播种质量,进一步大力推广使用深松、旋耕、分层施肥、强力镇压一体化机具精细整地,以保证播种和出苗质量。对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提倡进行一次深翻作业。对已连续3年以上旋耕的地块,提倡深松一次。推广采用≤15厘米等行距全密种植形式精细播种,播深4厘米左右,下种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土壤过于喧松的麦田提倡播前镇压,可压碎坷垃、塌实耕层,防止播深过深;各类麦田建议在播后苗前土壤表层墒情适宜时,利用专用镇压器普遍进行镇压,以利于小麦出苗后根系发育,提高抗旱、抗寒能力。
(四)科学控氮减磷补钾实现精准配方施肥
针对目前生产上氮肥磷肥施用量大、钾肥用量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应根据产量目标和土壤肥力,确定氮、磷、钾、微肥的用量与合理配比,做到减量精准配方施肥。一般地块推荐亩底施N 6~8公斤,P2O5 7~9公斤,缺钾麦田施K2O 5~7公斤。大力推广施用配方肥和深松旋耕分层施肥一体化技术,适当增施底肥。提倡增施有机肥,充分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资源,替代部分化肥施用,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一般高产田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中低产田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
(五)有效开展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
种子处理是有效控制土传、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及穗前蚜虫危害的关键措施。推荐选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 30~40毫升兑水18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麦种,或30%噻虫·嘧菌·咪鲜胺悬浮种衣剂40g兑水15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或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毫升兑水20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麦种,或45%烯肟·苯·噻虫悬浮种衣剂50克兑水150毫升拌种或包衣15公斤麦种,或用38%苯醚·咯·噻虫嗪50g兑水200毫升包衣15公斤种子。建议购买“白籽”自行拌种或对已用未知包衣剂处理的麦种“二次拌种”,注意药剂包衣要均匀,播种前1周内包衣,阴干。优质强筋麦对戊唑醇表现敏感,尽量使用其他药剂组合。
(六)因地因苗抓好麦田冬前管理保壮苗安全越冬
一是抓好杂草秋治。在小麦3~4叶期,杂草2叶1心至3叶期,日平均气温高于8℃时进行秋季化学除草。防治野燕麦、看麦娘、黑麦草等禾本科杂草,亩用6.9%骠马乳油40~60毫升加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防治节节麦、雀麦,亩用3%世玛或3.6%阔世玛,加水30公斤喷雾。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亩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1.0~1.8克,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或20%使它隆乳油50~60毫升,加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防除碱茅、硬草,在小麦出苗后,每亩用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00~400克,加水20公斤喷雾。
二是适时冬灌。对于土壤墒情适宜、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冬前可不浇越冬水。沙薄地或整地质量差、跑墒严重、秋季干旱的麦田,越冬前要适时浇好封冻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优质强筋麦田提倡灌溉封冻水。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土壤封冻前完成。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做到冬水春用。
三是合理促控。冬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越冬前要采取机械镇压或化控措施,控旺促壮。底肥不足、苗子偏弱的麦田,要结合冬前浇水,适量补施化肥,促弱转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