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河北省夏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需求,提高我省大豆质量和生产效率,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针对近年来河北省夏播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新的技术需求,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选用优良品种,做好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市场需求和近几年生产示范情况,选择通过审定或引种备案且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耐密抗倒、适应性好、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如高产高蛋白品种:冀豆12、石豆11、邯豆15、沧豆10、冀豆23;高油品种:冀豆17、邯豆8号、石豆4号、石豆8号;双高品种:冀豆16、邯豆11;高产抗病品种:邯豆13、沧豆13、沧豆09Y1等。品种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有条件的用种衣剂和大豆根瘤菌肥进行拌种。

二、科学施肥,促进减量增效

坚持科学施肥,以基肥为主,适量追肥。提倡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确定施肥量,将氮、磷、钾肥按照一定比例配方施入。鼓励结合整地施用农家肥,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减少化肥用量。采用种肥同播精量施肥,基肥亩用45%复合肥(NP2O5K2O12181525-30千克,后期喷施叶面肥。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地块选择:不重茬,选择近2年未种过大豆的地块。无法倒茬的地块可轮换品种,以降低减产比率。

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一般为610日-25日,小麦收获后应抢时播种,最晚不晚于75日。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播期情况,亩留苗密度一般为1.3-1.8万株。地力高、适合稀植、早播的品种亩留苗1.3万株,地力较低、适合密植、晚播的亩留苗1.8万株。行距40-50厘米或宽窄行(15-60厘米),播种深度3-4厘米。

精量播种:有条件的地块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一次性完成整理种床、侧深施肥、播种、封闭除草作业,提高播种效率,达到苗匀苗齐省工的目的。

封闭除草:如果土壤墒情较好,可结合播种实施田间封闭除草,用精异丙甲草胺+唑嘧磺草胺直接地表喷雾。如无封闭除草作业,可用苗后除草剂除草,如高效氟吡甲禾灵+氟磺胺草醚在大豆三叶期前后喷施。

足墒播种:小麦收获之后造墒播种,也可先播种后采用滴灌或微喷带浇灌。注意在大豆出苗前再浇灌一次,防土壤板结影响出苗。

四、加强肥水管理,促壮控旺

苗期:控制肥水,蹲苗防倒,确保苗全苗壮。开花前如雨水较多,针对早播、高肥、高密地块,可酌情少量喷施大豆专用生长调节剂,以抑制徒长,防止倒伏,有利于花荚形成。

开花结荚期:开花后遇旱浇水。缺苗或低肥力地块,叶面喷施少量尿素、磷酸二氢钾和硼、锌微肥等,防止后期脱肥早衰。

鼓粒期:结荚鼓粒期是大豆需水需肥高峰期,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遇旱要及时浇水。灌水以渗湿田土为原则,不能使田内积水过久。注意避开大风,以防倒伏。脱肥早衰地块,可在鼓粒期结合病虫防治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硼、锌微肥等。

五、病虫草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应急防控病虫害,为大豆生产保驾护航。

病害防治。大豆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立枯病、菌核病、霜霉病、孢囊线虫病、灰斑病、紫斑病、锈病等,常常几种病害同时或混合发生。

大豆根腐病、大豆立枯病幼苗发病初期喷洒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等;大豆菌核病在大豆2-3片复叶期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20-30/亩、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水分散粒剂20-30/亩、25%咪鲜胺乳油100毫升/亩进行喷雾防治;大豆霜霉病发病初期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50-180/亩、或722/升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70毫升/亩、或687.5/升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75毫升/亩;兑水喷雾,间隔7-10天喷洒一次;大豆孢囊线虫病主要由于大豆重迎茬导致该病蔓延。可用10%灭线磷颗粒剂制剂用量1500/亩、5%阿维菌素颗粒剂制剂用量2500/亩沟施;大豆叶部病害灰斑病、紫斑病、锈病,可采用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制剂用量40-60毫升/亩,或250/升吡唑醚菌酯乳油制剂用量30-40毫升/亩,或250/升嘧菌酯悬浮剂制剂用量40-60毫升/亩进行喷雾防治,根据田间病情发展状况和气候条件决定用药时间和次数。

虫害防治。大豆常发性害虫包括地下害虫、大豆蚜虫、食叶性或钻蛀性害虫如豆荚螟、大豆食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豆天蛾等以及近几年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点蜂缘蝽等。

地下害虫防治根据不同区域地下害虫发生情况,可结合施肥环节选用0.5%毒死蜱颗粒剂制剂用量36千克/,也可选用3%辛硫磷颗粒剂制剂用量6-8千克/亩拌细沙土均匀撒施。

大豆蚜虫是常发性害虫,发生期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制剂用量15-20/亩喷雾、或5%啶虫脒乳油制剂用量15-20毫升/亩喷雾喷雾,或50%抗蚜威粉剂制剂用量20/亩喷雾,亩用药液量不低于30千克。

常见的食叶性、钻蛀性害虫有豆荚螟、大豆食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豆天蛾等,根据实际发生情况进行防治,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制剂用量40-60毫升/亩喷雾、2.5%溴氰菊酯乳油制剂用量40-60毫升/亩喷雾、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制剂用量15-20毫升/亩喷雾、25%灭幼脲悬浮剂制剂用量50-60毫升/亩喷雾、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制剂用量100-150/亩喷雾,亩用药液量不低于40千克,豆荚螟、大豆食心虫可结合点蜂缘蝽防治同时进行。

点蜂缘蝽的防治。点蜂缘蝽是造成症青的主要害虫,一般在大豆开花期进行防治,可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制剂用量15-20毫升/亩喷雾、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功夫)制剂用量 20-25毫升/亩喷雾,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功夫)制剂用量 15毫升/+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可立施)制剂用量10/亩喷雾(桶混)、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制剂用量 30毫升/+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甲维盐)制剂用量 10毫升/亩喷雾(桶混)。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治时期一般为播种后50天左右,大豆开花初期开始防治。鉴于点蜂缘蝽的飞行移动能力强、寄主多,建议实施大面积统防统治。

六、机械收获

我省目前大豆专用联合收割机较少,为了提高收获质量,一般用小麦联合收割机改造调整后进行收获。

收获时期:大豆完熟后及时收获,在叶片全部脱落、籽粒归圆呈本品种色泽、含水量低于15%时,适宜机械收获。含水量低于13%时,收获后可直接入库。

机收时应避开露水,在上午无露水时开始,傍晚有露水时停止,防止籽粒粘附泥土,影响外观品质。籽粒过于干燥时,中午应停止收获,以减少碎粒。

机收前准备:机械收获前人工拔除田间未成熟的绿色植株和杂草,也可提前一周使用化学除草剂。

收获机械:推荐使用大豆专用联合收割机收获。使用小麦联合收割机应注意:①原则上应更换挠性割台。②根据天气、大豆籽粒含水量和品种特性合理调整拨禾轮高度、转速及车辆收割速度,以减少抛枝和炸荚损失。③根据籽粒含水量调整滚筒转速和脱粒凹板的间隙,以豆粒不裂开、脱粒干净、破碎率小于5%为准。④调整风量、筛片开度,控制夹带损失。风扇的风量尽量调大,以不吹出豆粒为准,减少夹带损失及提高清洁率。

七、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效栽培模式

该模式具有高产出、可持续、低风险等技术优势,集种养结合、合理轮作和绿色增效为一体。

品种选配:玉米选用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割的高产品种,间作大豆选用耐荫、耐密、抗倒的中早熟大豆品种如石936、石豆17、冀豆12、邯豆13等。

扩大带宽:采取玉米、大豆24种植模式,玉米与大豆宽窄行间套种植,带宽270厘米,玉米种2行(窄行40厘米),大豆种植4行(窄行30厘米),玉米与大豆间距70厘米。

缩小株距:利用播种机调节株距,单粒播种。大豆株距缩至10厘米,亩株数8800/亩;玉米株距缩到12厘米,亩株数4000/亩。

适施氮肥:利用播种施肥机对玉米、大豆统筹施肥,按正常玉米需氮量施氮肥,大豆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病虫草统防:播后苗前封闭除草,每亩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6080毫升+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35克,兑水3040公斤。苗后茎叶定向除草,禾本科杂草选用10%精喹禾灵乳油30-40毫升/亩、108/升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0-45毫升/亩,阔叶杂草选用480/升灭草松水剂150-200毫升/亩、10%乙羧氟草醚乳油30-50毫升/亩,施药时用物理隔帘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以防药害。后期病虫害防治用植保无人机统一飞防。

    全程机械化:播种采用2BYFSF-6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播种施肥。除草采用加装物理隔帘的自走式喷药机封闭、定向除草。病虫害采用植保无人机统一飞防。收获时采用4YZ-2A型两行玉米联合收割机先收玉米,大豆收获用普通谷物联合收即可。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709号   版权所有:邢台市农业农村局   冀ICP备19027570号   网站标识码1305000041

中文域名:邢台市农业农村局.政务   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0319-31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