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小麦已进入孕穗期,本阶段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全市苗情考察结果看,当前全市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常年,具有夺取高产丰收的基础。同时,因为今年小麦生育期普遍提前,在生产上要特别重视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切实抓好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一、当前小麦生产形势
(一)苗情特点
从监测结果看,由于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开展技术指导和宣传到位,麦田春管做到了及早、精准,部分弱苗、旺苗麦田转化升级为壮苗,长势均衡,群体和个体发育指标均好于常年。全市小麦共播种495.8万亩,其中一类苗面积292.1万亩,占比58.9%,比去年同期增加10.9个百分点,比返青期增加4.2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187.2万亩,占比37.8%,比去年同期减少6.7个百分点,比返青期减少1.3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9.6万亩,占比1.9%,比去年同期减少4个百分点,比返青期减少2.4个百分点;旺苗面积6.9万亩,占比1.4%,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比返青期减少0.5个百分点。一、二类苗总面积共计479.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96.7%,比去年同期增加4.2个百分点。
全市麦田平均亩茎数99.8万,比去年同期增加2.2万;亩有效大蘖62.3万,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单株分蘖4.28个,比去年同期增0.15个;单株次生根9.45条,比去年同期增0.44条。群体和个体发育指标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二)主体麦田墒情较为适宜
自去年10月上旬以来,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70.5mm,有效补充了土壤墒情。小麦返青以来,我市大部分麦田墒情较好,主体麦田大部分0~20cm土层相对含水量在60%以上。据近期监测,由于春灌及时,目前麦区大部分墒情适宜,水分条件能够满足冬小麦现阶段的生长需求。
(三)气象因素的影响
去冬今春我市气温持续偏高。2月份全市平均气温3.5℃,较常年同期偏高2.1℃;3月份全市平均气温10.5℃,较常年同期偏高2.9℃,持续显著偏高的气温,加快了小麦生育进程,今年我市小麦于3月25日前后拔节,较常年偏早10天左右。此外,3月26~28日我市出现大幅降温天气,广宗、平乡、新河、临西、威县48小时降幅超过10℃,达到寒潮标准,其中,新河(降幅12.3℃)、威县(降幅12.7℃)达到强寒潮,局地最低气温0℃以下。这次降温天气造成个别地块出现叶片干尖,但由于低温持续时间较短,基本对小麦生长没有造成影响。
二、中后期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要以“促粒数、增粒重、保品质、防倒伏、防早衰”为目标,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措施的落实:
(一)酌情浇好扬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约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此期水肥供应充足,不仅能保花增粒,而且对防止叶片早衰和子粒灌浆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小麦开花期至开花后10天左右,应适时浇好扬花灌浆水,增粒数、促粒重。对于地力水平较高、前期追肥充足的麦田,可只浇水不追肥;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结合浇水亩追尿素5公斤。此期浇水要注意避开大风天浇水,以防止倒伏。
(二)重点搞好“一喷三防”
小麦生长中后期,是各种病虫害的盛发期,也是实施“一喷三防”的关键时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通过一次喷施,达到防治吸浆虫、蚜虫、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害的目的,并预防早衰和干热风,确保小麦增产。要增强绿色植保理念,科学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杀菌剂。
推荐使用的杀虫剂种类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阿维菌素、氯氟·吡虫啉、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杀菌剂可以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叶面肥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
(三)突出抓好防灾减灾
今年小麦拔节孕穗期提前,要特别注意4月中下旬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天气,在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进行灌水,以改善土壤墒情,减小近地面温度变幅,预防冻害发生。同时,喷施芸苔素内酯、吡能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增强小麦抗低温冻害能力。小麦灌浆后期要注意预防干热风灾害,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在干热风出现前3~5天灌水,减轻干热风危害。
(四)适期收获
提前做好小麦收割机的检修等准备工作,在小麦成熟后及时进行收获,确保颗粒归仓。优质专用小麦还须注意收获时单收单脱,单晾单晒,单贮单运,防止混杂。